编者按:在今年的ESC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团队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将于8月30日的新冠和心血管疾病论坛分享“COVID-19中的血栓和出血风险”、以及9月1日房颤管理论坛汇报“智能技术应用在房颤筛查及长期管理的研究”。《国际循环》邀请陈韵岱教授对这2项研究加以介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国际循环》:您和团队的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入选本次大会Late Breaking Science环节的中国研究,请您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经过及临床指导意义。
陈韵岱教授:8月30号,在今年ESC大会的“新冠和心血管疾病的科学论坛”上,将有我们的一项关于新冠与心血管病相关血栓和出血风险的研究报告。这是我们团队的郭豫涛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李文成、许文清教授共同完成的。这个研究回顾了1125例新冠感染患者的血栓和大出血的事件。到目前为止,有关新冠感染患者合并血栓和大出血的话题报道并不多。
我对于新冠引起血栓和出血问题的关注,源自于今年2月底与武汉抗疫一线专家的一场病例讨论。当时我注意到重症新冠患者中有相当程度的D-二聚体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高凝状态风险。进一步与武汉协和团队开展了联合调查后发现,新冠合并血栓事件发生率为7%,大出血事件10%,全因死亡率8%;约1/3血栓患者存在发生大出血事件风险。新冠感染的重症患者存在多种系统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如重度感染、心房颤动(房颤)、炎性指标高,以及各种的维持循环及生命通道的有创操作及手术等,提示对重症新冠患者除加强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外,还应重视系统性轻、中和重度血栓的预防。在校正了19个相关的危险因素后,我们发现中等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血栓,大出血及全因死亡风险。这个发现被应用于临床,极大减少了在新冠患者合并血栓或出血事件风险。
《国际循环》:去年您和团队的MAFA Ⅱ研究成果也成为了ESC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原创研究之一,请您回顾一下这项闪耀国际学术盛会的研究成果。
陈韵岱教授:去年,这个研究在ESC digital health专场做了报告。该研究主要是让参与者佩戴智能腕表来进行相关的检测,筛查出高危人群,导入到MAFA Ⅱ平台进行管理,同时给他们进行宣教,再进一步确诊是否发生房颤。共约25万例次数据人进入HUAWEI health study, 最终发现262例高危病人并确诊了房颤,确诊率在87%左右。这种智能健康模式管理用于居家人群,能够实现对房颤的早发现、早干预。该研究同步发表在JACC上。
2020更新的ESC房颤管理指南一共引用了我们团队7项工作、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房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智能技术房颤筛查及整合管理等。其中,房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我们首次在国内使用医保数据分析房颤负担;指南引用的主要工作聚焦在智能技术筛查房颤及整合管理房颤的应用,我们不仅探索了可穿戴设备人群房颤的可行性,并使用智能设提供更优化的房颤管理路径和出血风险管理。从而提升房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预防出血事件。
《国际循环》:今年的ESC大会上,您的团队还将展现哪些研究进展?对于未来的研究,您有何计划?
陈韵岱教授:霍勇教授、向定成教授等专家团队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数较疫情前明显增加,说明在发生疫情或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对慢病急性发作的管理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前提下,采用智能技术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年9月1日的本届ESC年会的房颤管理论坛上,我们团队还将报告MAFA Ⅱ的长期研究结果,这是去年研究的延展。
如果说,去年的研究主要揭示了利用MAFA Ⅱ智能技术管理房颤,能改善短期临床事件。那么今年报道的结果将表明,使用该项技术1年以上,不仅依从性好,对于优化抗凝、改善症状,以及降低不良事件和减少合并症也都效果显著。另外,利用MAFA Ⅱ可提供出血评估工具。研究中,超过1800例房颤患者通过MAFA Ⅱ平台,检测其30天、60天、180天和356天的出血指标,来评价和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在预防缺血的同时,也降低了出血风险。
未来,我们还将利用解放军总医院的综合性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化智能检测设备的研究。如与呼吸睡眠检测中心合作,应用智能设备检测呼吸睡眠暂停,因为它与房颤、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过去我们开展相关检测,需要患者住院睡眠观察,以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的问题,但医院睡眠和在家睡眠并不一致,酣症及其引发低氧程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有了便携的穿戴式智能检测设备,该设备与诊断级医院睡眠检测仪比较,准确性可达86%。这使得居家检测睡眠呼吸暂停成为可能。未来通过开发出综合性智能穿戴设备,或许能带来更好的心血管病风险事件实时筛查策略。
专家简介
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院长,心血管病学部主任、全军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FACC、FESC。担任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杂志(SCI收录,IF2.49)主编。牵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4项,获国家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5分以上SCI论文20余篇,最高IF 18.6。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